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题,约12270字,有答案解析。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人文精神
D. 尊重自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惟人,方物之灵”“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都强调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点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2.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
A.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体现了孟子的四心说和性善论;“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体现了荀子礼法并用的主张。依据材料中可知,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再到荀子的“仁义”,这个过程中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仁”,人的修养,以此来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进而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因此A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3.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最主要原因是
A. 改造并赋予儒学新的内容
B. 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 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
D. 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答案】C
【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A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重要步骤,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点睛:西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解释的学术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恰恰适应了这一需要。这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最主要原因。
4. 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