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道小题,约12840字。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潘小华 审题人:杨志龙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 万物皆备于我
B.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答案】C
【解析】苏州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A出自孟子,认为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B出自孔子,认为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C出自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D出自荀子,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选C。
2.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兼相爱、交相利”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D
【解析】“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含义是: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材料是法家的观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意思是,不期望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陈规,故D符合题意;“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兼爱思想,与材料主张不因循陈规无关,排除ABC。
3. “雾霾”在中国古代也有多次记载。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曾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亲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以期感动上苍。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思想的影响?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B
【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百姓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果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以示惩罚。题干中,乾隆皇帝通过“焚香祭天”的方式应对“霾灾”,祈求上天免除灾难,这是深受董仲舒思想影响的结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中的意思与孔子的鬼神观不符,排除A项。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排除CD两项。
4. 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知画者有不知。”对应苏东坡论画思想的认识论
A.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可知强调的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发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宇宙万物本原是理,而是强调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方法论是格物致知,而不是致良知,排除C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认识论,与材料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不符,排除D项。
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