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2题,约17220字,有答案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 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 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 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无从体现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社会的要求,所以排除B和D。同时材料只是体现道家对现实绝望,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绝望,C选项偷换概念,所以排除。材料中强调道家主张的“背反”式憧憬,无为实际上是希望社会有为,渴望人类社会有秩序可循,所以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2. 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礼学”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规范,黄宗羲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因此这是他的目的。本题所说的主要原因要落在经济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本题是一道根据材料考查原因的问题,回答这类问题往往抓住“根本”“主要”“直接”这类的词汇,只要谈到“根本”,往往就是经济因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直接原因”来说,往往就是政治因素,强调的是直接和偶然性。
3.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