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6小题,约826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
1.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复古守礼 B. 肯定汤武革命
C. 追求仁政德治 D. 主张重构秩序
【答案】D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被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则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抱负的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孔子批评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见双方都强调君臣相处要遵循正常的秩序,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礼制问题,排除A;汤武革命是指仁德的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材料没有体现孔孟主张仁德的相关信息,排除BC。故选D。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应恪守的原则,但当君不听臣谏时臣子可离开君主,当臣子离开国君时,也就无所谓再安其位、守其职了。
2.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绝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鹘(纥)衣装回鹘(纥)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 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 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 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D. 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唐朝中后期开始,西域、波斯等地的手工业产品传入到内地,甚至国内也开始生产国外风格的手工业产品。这说明了中外文明交流的加深,社会生活开放多元,故选A。“全面深入”表述绝对化,排除D。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和民族融合,排除BC,本题选A。
3. 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 削弱了君主集权 B. 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
C. 加剧了冗官现象 D. 体现了崇文的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材料讨论核心问题是宰相权力的扩展扩大。材料中的一官多职做法有利于权力的集中,既可以减少冗官现象,从而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故排除C,选B;宋代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增强,排除A;材料没有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牵制武官的做法,不能反映崇文的治国理念,排除D。
4. 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 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 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 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答案】C
【解析】戏曲与话本小说的制作成本不一样,前者高于后者,举人、进士有官职和俸禄可以承担戏曲的高额投资,而平常文人则不能,C符合;戏曲与话本小说同属于满足社会精神生活的公共产品(市民为主),不存在因为作者不同则体现高雅与通俗、文化观念差异之分,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戏曲与话本小说与区域的关系,排除D。故选C。
5. 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A. 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B. 传统自然经济已率先解体
C. 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D. 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答案】D
【解析】材料从从农民身份变动为切口考察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材料反映迁出的情况,但没有反映未迁出的情况,所以无法证明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排除A;结合所学,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是逐渐解体,而近代中国,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民族工业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农村迁出逐渐增多,而且以从事工商业为多,故选D。
6. 1914-1925的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其中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出台最为迅速,当时的国会在曹锟的贿赂和武力逼迫下,仅用了三次会议即制定通过。这表明当时
A. 封建复辟浪潮卷土重来 B. 宪法地位得到社会认同
C. 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 D. 民主宪政思想影响巨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