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3/31 14:12: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1890字。

  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材料描述的书法形式与下列哪幅图的书法形式相同(  )
  A. B. C. D.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切入,结合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进行思考.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信息“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描述的是草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积累:
  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1)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
  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④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2)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最突出的代表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2.李克强总理强调 “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B.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对隋唐时期考试选官和三省六部制下丞相的权力分散并受到牵制理解.
  【解答】根据材料的意思,在隋唐时期政府在官僚的选拔和政府体系内权力的制衡上有了独创性,改变了随意性,联系所学选官上制度是指科举制,“政府不能任性”是指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并提高了行政效率,按草拟、审核和执行三个运作程序,体现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B符合题意;
  AC只反映了选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与三省六部制无关,D项表述错误,明初丞相制度才被废除.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对三省六部制特点的理解能力.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散相权并对相权的制约,其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注意在本质上与现在的民主权力的制约有区别.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3.“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细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
  “土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
  “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
  “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宋代士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顾炎武《日知录》也记述:“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这表明(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