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题,约12710字。
江西省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25题
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特征。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强调“天下一家”,突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同”,将“心”即文化观念作为是否属于同一“天下”的标准,可见古代中国的“天下”是以“文化认同”为区分的标准,故选C。A、B、D均不符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承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材料反映了西汉丞相公孙弘本来在自己的府邸建立了以招揽才学之士的“客馆”,但在公孙弘去世后,在历任丞相在任时期,公孙弘所建的丞相府客馆最终成为废墟、马厩、车库等。可见此现象客观反映了丞相权力的逐渐被削弱,故选D。材料未反映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问题,故A错误;B、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之后儒学思想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汉朝以后儒学的经学成为正统的学问,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各种注释与阐释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种风气的蔓延导致经学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而成为繁琐的和无关正统的学问。可见这种经学的泛滥与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相关,故选D。A、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反映了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原因”,故排除。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乱频繁,商业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商业发达的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选C。A、D不符合“变化”的题意,故排除;京杭大运河仅涉及中国东部的南北地区,故B错误。
5.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奸》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B.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的发展。材料反映了宋代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有“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并以政治的主体自居,其思想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