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doc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1).doc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2).doc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doc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辛亥革命
二.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三.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四.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以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为依托,着力于深入挖掘新史料的功用,选择孙中山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以孙中山追求民主共和的曲折道路作为本课突破口,通过孙中山与同时期清王朝作对比,形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其一,孙中山追求民主共和的具体过程;其二,清王朝统治后期的社会大背景。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掌握其过程,从而自然地体悟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的艰辛。更为重要的让学生能够自然地站在政治文明进程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重大意义。
五.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从中找出关键信息,概括说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 能复述武昌起义的过程。
3. 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体及特点。
4. 感悟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丰碑,体会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开拓者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为了救亡图存、追求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教学内容定位:
《辛亥革命》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模块、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一课。
与初中以孙中山人物活动为重点,全面探讨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不同的是,高中学习内容中的辛亥革命应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给出定位。
本课也最能体现单元主题“求民主”,如何以初中所学和现实学情为基础,体现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从新的高度审视和定位辛亥革命是本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初中以孙中山人物活动为重点,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掌握较好,但未能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给出定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
2、能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
3、能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爱乡,爱校之情。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并学会解决历史背景问题的方法;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通过阅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用不同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
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阶级和经济根源。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问题式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问题式”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设计思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