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一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6道小题,约6740字。
三明一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2.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及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主张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4.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A.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5.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6.《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朱元璋读《孟子》,对某些语句不满,下令撤去孔庙中孟子
的牌位。孟子以下言论中,可能招致朱元璋不满的是:
A.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明明是地痞流氓、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8.“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9.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10.朱子曰:“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之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
A.强调“理在气中” B.人性与天理一致
C.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 D.主张自我内心反省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