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精选课时练:边疆政策(共3套)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9310+10070+6160字。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精选课时练(含解析): 课时16 边疆政策(1)
1、北宋仁宗时,传闻曾经有地方官在“盗贼”临城时放弃抵御,开城犒赏。这则传闻最能反映( )
A.宋代存在严重的官贼勾结现象 B.宋代的地方政权军事实力弱小
C.北宋阶级矛盾极度尖锐 D.北宋地方长官不懂军事
【答案】B
2、《资治通鉴》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 当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加强边疆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 B.从内地迁移百姓巩固边防
C.加强道路建设以运输军械军粮 D.从军事角度实施屯田戍边
【答案】D
3、一位史家指出:清朝平定台湾之后,一方面推行治台政策;另一方面也企图湮灭明郑时期的事迹。下列何者最能符合消灭明郑统治纪录的意图( )
A.改东宁府名为台湾府 B.移入官兵以分防台湾
C.划界封山以阻隔番汉 D.颁布条例以管理移民
【答案】C
4、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乾隆帝为此写出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清王朝尊重各族宗教信仰的做法( )
A.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安定 B.清政府与各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加强
C.使中央政府对各族的管辖大大加强 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说明尊重宗教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A;B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5、《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宣政院得名于元朝招见吐蕃使节的地点
B.宣政院机构简单、精干,办事效率很高
C.宣政院是管理与唐朝政府来往的吐蕃政权机构
D.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答案】D
【解析】A项与材料中的“宣政殿之故”相符合。B项不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宣政院人员精干、机构简单,但没有反映其办事效率。C项反映了材料中的“唐制吐蕃”以及“掌释”等信息。D项是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的正确解读。
6、2009年7月11日,上海合作组织就乌鲁木齐发生的打砸抢烧的“7.5”事件发表卢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我国很早就
……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精选课时练(含解析): 课时16 边疆政策(2)
1、从西安通往蒙古高原的一条古道,历史上曾经被称为“参天可汗道”。与哪一史实有关( )
A.唐太宗征服高昌
B.文成公主入藏
C.渤海国建立
D.回纥归附唐朝
【答案】D
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下列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正确的是( )
A.匈奴——突厥——蒙古
B.回纥——回鹘——维吾尔
C.羌族——党项——彝族
D.鲜卑——突厥——回族
【答案】B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 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
④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4、唐朝时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地区是( )
A.新疆地区
B.西藏地区
C.东北地区
D.台湾地区
【答案】C
5、秦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是( )
①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②同西域发展友好关系③在西南夷和百越地区设郡④解除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6、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 )
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褐族
D、吐蕃族
【答案】B
7、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明朝时基本上属于(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精选课时练(含解析): 课时16 边疆政策(3)
1、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答案】D
【解析】题干涉及的是对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政策的考查,在题目所提供的四个备选项中,A项是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的内容,B项是元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措施,C项中平息“三藩之乱”是康熙帝完成的,但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则是雍正帝,因此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而D项正确指出了“改土归流”的含义,符合题意要求,故应选D项。
2、下列史实,最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有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中央设置宣政院
C.戚继光驱逐倭寇
D.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置
【答案】A
【解析】题目的关键点是凝聚力、向心力和“最突出”。题目所给四个选项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A项是从少数民族本身出于强烈的民族意识,更能反映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3、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题, 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1863年”以及“海上佳音”、“耕凿从今九壤同”。
4、清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有: ( )
①设置台湾府 ②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③设立伊犁将军 ④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设立伊犁将军是在平定大小与卓判乱之后的事, 所以应排除
5、据历史记载, 渥巴锡“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 近且征其子人质, 而俄罗斯又属别教, 非黄教”, 故与大家密谋, “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 以息肩焉。”上述材料说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是 ( )
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俄罗斯的压迫与剥削 ③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准确 ④希望改变落后闭塞与割据状态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