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5小题,约6100字。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历史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和谐 D.人的生命
2.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臣、上下、贵践皆从法,此为大治。”从今人的视角看,管仲的“法治”实际上是
A.“法治即为民治” B.强调“依法治国” C.“反对特权等级” D.“法制下的人治”
3.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而汉代以后则强调“儿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服从父亲”。此变化
A.反映了宗法观念的日益衰落 B.说明儒学己不适应社会需要
C.是“三纲五常”思想得到强化的结果 D.反映了家庭关系的日趋紧张
4.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5.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6.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通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7.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8.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资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明消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9.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尝。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0.京剧,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的《申报》上,因为“她”出自北京,所以各地观众称之为京剧。这表明京剧
A.形成于20世纪初叶 B.由北京地方剧发展而来
C.演出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