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大众传媒的变迁》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390字。
一、选择题
1.(山东省东营市2015届高三评估,25)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解析: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于1882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不符合;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题意不相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为正确选项。
答案:D
2.(2015•四川攀枝花联考)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解析:选C。本题考查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材料中的“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B项表述错误;当时,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绝大部分人对火车等西方先进事物持抵制态度,只有少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先进事物,故D表述错误。
答案:C
3.至2013年初,西藏和平解放62年来,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83.3倍,“神女要无恙,当惊西藏殊”。下图引起文成公主“千年一叹”的现象指
( )
A.交通工具的进步 B.通讯工具的进步
C.大众传媒的发展 D.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解析:仔细观察图中信息,由“拉萨站”、“火车”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4.(南京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5)如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