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线性思维训练《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反侵略——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890字。
历史线性思维训练三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反侵略——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答案】A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56—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1897—1920年间不可能留下现场报道,故选A项。]
2.(2014•沧州质量监测•5)1844年,美国要求中国赔偿被烧毁的美国在广州的贸易处,被两广总督耆英拒绝,美国代表遂以战争相威胁,耆英被迫屈服。这表明当时( )
A.耆英初步认识到中外军事差距 B.两广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C.华南已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D.广州地区半殖民地色彩明显
【答案】A [关键信息“美国代表遂以战争相威胁,耆英被迫屈服”,可以看出耆英初步认识到中外军事差距,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3.(2015•清远高三调研•15)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 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答案】B [题目问的是实际原因,拒绝李鸿章的这一决定是英国政府作出的,与英王统而不治无关,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英日之间互相勾结,以扩大在华利益,这才是李鸿章遭拒的真正原因,故B项正确;“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是英国政府的说辞,是表面的客套话,故C项错误;李鸿章确实缺乏国际外交常识,求人不如求己,中国落后而挨打,但这不是背后的实际原因,故D项错误。]
4.1945年8月10日,艾青在其诗作《人民的狂欢节》中欢呼:“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人民欢欣鼓舞主要是因为( )
A.反帝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
B.近代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