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1题,约7070字,答案扫描。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5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材料主要说明了
A.宗法制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B.宗法制有效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
C.宗法制深刻影响了封建统治 D.宗法制保证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下列治国理念与其一致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B.“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下。监察官员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澄清吏治,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D.加强监督,防止地方割据
4.贞观元年,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中书省门下省不该互相牵制
C.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D.三省六部制能抑制宰相权力
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材料表明大学士
A.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力 B.和原来的宰相没有区别
C.限制了皇帝的行政权力 D.凌驾于宰相的权力之上
6.明朝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说:“闽西诸郡人,皆食山为足。为举子业,不求甚工。漳泉海隅,其人以业主为不赀,以航海为恒产。”福建内地与沿海的社会价值观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于
A.山与海不同的地理条件 B.农与商不同的经济模式
C.儒与佛不同的文化背景 D.汉与越不同的历史传统
7.历史学者郭蕴静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以下各项说法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②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③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④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8.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