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外国语学校2015年7月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9/7 17:58: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20道小题,约35370字。

  山西省太原外国语学校2015年7月高二历史暑假作业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2.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这表明(  )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C.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3.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阶级扩大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4. 下面各项与“土”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
  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
  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5. 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在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雍正元年,一位省级官员奏准实施“火耗归公”:“知县征收钱粮,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经费。”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取份额。“加耗”合法化的政策(  )
  A.使清朝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         B.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
  C.有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         D.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6.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
  7.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8.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9.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从材料可以得出(  )
  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      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
  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  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
  10. 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11.“(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对“权臣”的正确理解是(  )
  A.“权臣”地位不稳固               B.“权臣”的权力来自制度及其职位
  C.“权臣”是宰相制度下的大臣       D.“权臣”可以制约皇权
  12.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