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5小题,约11900字。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试卷
高 三 历 史 (选 修) 2015.0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
【答案】C
【解析】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在材料中柳宗元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这段材料主要分析了分封制下的弊端。
2.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考点: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中的“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和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墨家,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3.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
【答案】B
【解析】考点:宗法制。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信息可以看出这这是体现了家国联系在一起,家国同构的观念,故B项正确。
4.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该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答案】B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依据题干材料“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信息说明古代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B项属于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答案】D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的发展。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唐都长安,材料二反映的是扬州,不是同一时间和空间,因此不能以第一个材料来否定第二个材料,排除A项;虽然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但是对市的记载却不同,排除C;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排除B;两则材料中有关夜市的“矛盾”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D符合题意。
6.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