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9850字。
四川省宜宾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事项:
(1)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第Ⅰ卷共12题,每题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 )
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 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解析】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的移风易俗和汉化,但这不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故B项错误;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谈不上社会的转型,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2.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科举制
【解析】题干中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3.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元的行省制度
【解析】题干中虽认为行省制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但不能得出其实际上就是分封制的复辟,因为行省制和分封制是有本质区别的,故A项错误;题干认为行省制“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容易反抗中央”,而不是说行省制度削弱了中央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认为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权力较大,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这说明作者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4.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此则“乡约”有利于( )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管理
【考点】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主张)
【解析】从材料中“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的信息可以看出朱熹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该乡约既体现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又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重视,再从材料中“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的信息可以看出,该乡约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儒家伦理道德,有利于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故C项正确;A项一材料中日常生活细节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D项错误。
【答案】C
5.《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