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2小题,约16290字。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
编审:联谊会历史命题工作组 责任学校:鹤壁高中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1. 《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生子三人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直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古代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B.这表明分封制已开始遭到破坏
C.周王室与诸侯国已经平起平坐 D.西周分封制得到诸侯国效仿
2.春秋时,晋国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有两”的命题。他用鲁国季氏与鲁君的关系说明二者在斗争中互相转化的道理:一个是“世修其勤”,得到民众的拥护;另一个是“世从其失”,被民众抛弃。蔡墨还引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的重要政治结论。这一思想
A.歌颂了奴隶主阶级的亲民勤民
B.意在劝慰国君要有“民本君末”的意识
C.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哲学依据
D.说明只要得到民众拥护就能成为国君
3.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X夹持-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富基础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4.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评论说:“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区别应该是
A.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B.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
C.是否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D.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
5.据《旧唐书•职官》记载:“有唐以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八流(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可以到吏部参加铨选后授官)。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简选。”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A.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三种 B.未被编入正式官职的小吏无缘做官
C.科举制是当时最重要的选官途径 D. 以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