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9小题,约7980字。
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
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3.管仲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夫生法者君也”;荀况说:“事无
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古代中华法系的突出特征是
A.法源于君、以礼入法、礼刑结合B.法律至上、有限君权、法权平等
C.以礼入法、司法独立、礼法治国D.尚礼重法、敬德保民、人性教化
4.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
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
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
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B.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C.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5.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
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心即理也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
6.老子以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庄子也说:“有机械者,必
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
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形成了国民排斥钻研科技理论的心理B.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一致
C.有利于统治阶级重视君民关系的和谐D.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7.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
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8.《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
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
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9.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
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
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C.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0.罗马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
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说明罗马法
A.维护了平民的利益B.维护了财产私有
C.维护奴隶制度D.体现充分的民主性
11.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
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
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