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小题,约4530字。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诸子百家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指向,即为诸侯国的发展提供谋略。这是社会大变革条件下,以学术形成出现的政治指南。这说明“百家争鸣”主要阐述的是
A.社会发展理论 B.诸侯的治国理论
C.教育发展理论 D.重振周朝的谋略
2.“分定而无治,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反映那派的学说。
A.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法道两家思想,形成“外儒内法、辅之以道”。可是同时期的墨家思想却湮没了,这是因为A.儒、法、道三家在战国时期都代表同一阶级
B.儒、法、道三家都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C.墨家代表的平民阶级被地主阶级消灭了
D.儒、法、道三家思想先进,墨家思想落后
4.有人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学者,董仲舒的下列思想中可以用来反驳此观点的是
A. 君为臣纲 B.君权神授 C.大一统 D.仁政
5.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6.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反映了朱熹
A.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B.因愤世嫉俗而消极避世
C.主张以灵活的态度把各种学说容纳到儒家思想中
D.寻求闲情雅趣的生活主题
7.宋朝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唐代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
B.儒学思想导致藩镇割据
C.儒学自身缺陷导致了其被削弱
D.统治者对儒学的摧残
8.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古代文化常出现一些奇异的变化,如三国时的曹操和关羽——曹操由史书《三国志》中的名臣逐渐变为传说和文学中的“奸臣”,关羽则从史书中的“降将”变为民间和文学中的“圣人”,据史学家考证,这一变化发生于某一朝代,这一朝代可能是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9.“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