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校201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1小题,约8460字。
上海市十校201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
2011年12月
参加学校:南模、复兴、上外、复旦附中、延安、华师大二附中、上海曙光、上师大附中、交大附中、向明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开端,以区别此前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建造大型宫殿D.建立宗法制度
2.某学者为了研究南朝的历史,可以参考的书目是
①陈寿《三国志》 ②魏收《魏书》 ③萧子显《南齐书》 ④姚思廉《梁书》
⑤姚思廉《陈书》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3.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符合史学家刘知几的
A.史才 B.史学 C.史识 D.史德
5.孔子在评论两支古曲(舜时的《韶》曲和周武王时的《武》曲)时,认为《韶》曲是"既完美,又善良";《武》曲则"虽完美,未尽善"。他认为“未尽善”的主要原因是
A.武王暴政B.武王武力夺权C.《武》曲乐律不完整D.《武》曲来源民间
6.“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一句,应该属于儒家学说的
A.礼 B.仁 C.义 D.德
7.《史记•商君列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8.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实施仁政和道德教育 B.推行礼法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治
9.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起始于
A.秦B.汉代C.宋代D.清朝
10.“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段话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明朝
1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
12.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应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
A.秦、汉B.南北朝C.宋、元D.明、清
13.右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图中情景所体现的精神是
A.“仁政” B.“天人感应” C.“忠孝节义” D.“致良知”
14.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伏尔泰、罗伯斯庇尔这样做的意图是
A.尊崇中国的传统文明 B.加大东西方文化交流
C.反对特权,维护人权 D.重建法国的道德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