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共和国》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5180字。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讲述了清朝末年至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的宪政发展历史,这也是清末民初仁人志士们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艰辛尝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这一时期具有宪法性质的三个文件,即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窃权后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深刻认识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和曲折。
二、教学重点:改良与革命的论战、《钦定宪法大纲》、共和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气象
三、教学难点:改良与革命的论战、《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气象。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脉络。为了追求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民主社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满足于理论上的探索和口头上的宣传,而是积极付诸实践。辛亥革命扫除君主专制,在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是对民主的一次伟大的尝试,胸怀民主理想的人们曾怎样的欢欣雀跃,然而共和政体在中国是否一帆风顺呢?
(二)讲授新课
一、共和国建立的背景
1、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内:政治:清政府卖国,签订《辛丑条约》。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列强加紧侵华。
2、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⑴论战双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革命派与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后者是其上层的代表。早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两个派别就同时出现了。不过当时改良派因为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超过革命派。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仍坚持改良的道路,被称为改良派,与革命派在自1905至1907年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阵地,革命派和改良派在国内外的20多种报刊先后都投入了论战。
⑵论战中心:围绕国民革命的任务展开,分三方面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共和国。
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整个论战的中心。革命派指出“反满”并非要杀尽满人,而只是反对卖国求荣的满清王朝。改良派争辩说,反对变革的不尽是满人;所以,应当以政治变革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为目标;暴力革命是杀人盈野的残酷行动,并势必引发内乱和招致帝国主义瓜分,最后导致亡国。因此,主张“反满”和暴力革命的,当以故杀祖国之罪科之。他们竭力掩盖清朝政府的种种罪行,脱离了当时斗争的残酷现实,违背了亿万群众的感情和利益,从而遭到进步人士的唾弃。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