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490字。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知道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 因为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重点把握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
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了解汉朝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政策改变原因以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提出,知道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的。
宋明理学
知道三教和一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的离经叛道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知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和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5讲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
【考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经济上的根源是 。
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 ,荀子的人性观是 。
4.西汉时期,儒学经过 的改造,发展为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5.程朱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 ,王阳明认为世界本源是 。
1.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 2.“百家争鸣” 3.“仁”和“礼”;“仁政”;“性恶论” 4.董仲舒 5.“理”;“人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知识归纳】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