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试卷(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打包6套)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201808071125.doc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二中国近现代史201808071120.doc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1808071121.doc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三世界史201808071122.doc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1808071123.doc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五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1808071124.doc
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现代史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材料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所以答案选B项。A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D两项均晚于B项。
2.(2018•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而攻击者的理由是“汉奸”“有二心于英国”等,说明攻击者并没有接受外交的国际惯例,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故A项正确。
3.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了清廷的统治,对民众思想影响不大,A、B两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民主”“共和”“立宪”思潮成为主流,随后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故D项错误。
4.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 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 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 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 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解析:选D 大部分新军的摇摆不定并不代表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已动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革命党人的武装还尚不足新军的五分之一且并没有实现独立,故B项错误;1911年秋,武昌起义尚没有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 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 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 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 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
5.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模块检测(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得出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据材料“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得出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得出减免百姓租税,据材料“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得出鼓励百姓内迁,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得出削弱蜀汉残余势力,据材料“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得出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第二小问可以从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
答案:(1)原因: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
(2)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
作用: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杭州钱塘人,是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亲游历四方,大大开阔了眼界。在青年时期,他就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并且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在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后,经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巨作《守令图》。沈括的研究成果、著述将近40种,《梦溪笔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书中的内容不单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所记载的知识,反映了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很高的评价。他说:“像沈括这样的全才,日本没有,世界少有。”
——蔡彬彬《〈梦溪笔谈〉及其科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括科学研究的历史价值。(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杰出的科学家——沈括,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据材料“范围很广,而且所记载的知识,反映了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出科技水平高,领域广泛;第二小问据材料“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亲游历四方……青年时期,他就致力于医药研究”得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沈括个人的丰富阅历与钻研精神,据材料“在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后”得出前人研究成果的积淀,并结合所学得出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第(2)问,据材料“搜集了很多验方,并且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在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后,经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模块检测(三) 世界史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石家庄模拟)约公元前420~前418年在雅典上演的《伊翁的故事》中,剧中男主角把雅典比之为一个“充满恐怖”的城市,用一种小心谨慎的言语解释他宁愿在达尔斐神庄过一种没有友人的奴仆生活,也不愿做一个自由人或一位公子而生活在像雅典这样的地方。该剧作者意图( )
A.揭露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B.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C.赞美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D.讽刺雅典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解析:选B 根据关键句“不愿做一个自由人或一位公子”可以判断剧中男主角不愿成为雅典公民,因为城邦政治“充满恐怖”,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中由于轮番而治、直接民主等带来的消极影响,故B项正确。
2.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
A.美德即知识 B.拯救人类心灵
C.认识你自己 D.追求生命价值
解析:选C 美德即知识强调人的内心是有善性存在的,但是要通过学习知识才能体现,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拯救人类心灵的信息,故B项错误;“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表明了苏格拉底主张理性地看待自己,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故D项错误。
3.“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
A.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B.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C.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D.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解析:选B “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国王和议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两者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国内阁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国王与议会的利益,有利于英国资产阶级宪政的发展,故选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解析:选D 联邦议会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议员代表的是各邦君主的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力的集中体现,不经过民选产生,故A项错误;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故B项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等,是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的体现,故D项正确。
5.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 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解析:选B 从材料“运往美洲”可知,与“欧洲劳动力短缺”无关,故A项错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