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2题,约12200字,有答案解析。
2016-2017学年度15级高二下学期段考试卷
历史(文科)
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共4页,答题卡2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宗法原则下的分封制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 D.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说明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政体既不是古希腊民主政体也不是君主专制政体,而是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特殊君主政体形式,这种形式还保留着一定部落联盟的色彩,所以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和世袭制,因此可排除AC两项;B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冲突,可以排除B项。
2.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苛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答案】D
【解析】:材料是庄子的言论,意思大致可理解为: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这体现了辨证思想。A是荀子的性恶论;B是董仲舒论述君臣关系的言论;C王阳明的心学思想;D是老子的言论,意思大致是:如果执持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盈满,在效果上那就不如自然不求。如果持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聚集,这样的行为就不可能长保。也体现了辨证思想。所以选D。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这首诗几百年来,到处在传诵,被后人比作为与孔子在川之叹和孟子的倚栏之观相媲美。诗人以借景抒怀、借物言志的手法,说明读书要追根溯源,找到知识的源泉,才能融会贯通。据材料,作者意在强调
A. 人性本善 B. 格物致知
C.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 D. 知先行后
【答案】B
【解析】:这是朱熹的一首诗,说明了读书要追根溯源,找到知识的源泉,才能融会贯通。这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所以选B。
4. 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这主要反映了
A. 六部官员工作繁忙,勤劳思政
B. 六部人浮于事,敷衍塞责
C. 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很不平衡
D. 冗官问题严重,吏治腐败
【答案】C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