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两汉时期》单元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6题,约16380字。
2017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两汉时期单元检测试题》【带解析】
1.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2.《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
A.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 B.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D.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
3.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重要内容是举“孝廉”。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一)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二)确定考试内容;(三)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当时顺帝予以采纳。察举制这一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孝廉”( )
A.人数太多的问题 B.拉帮结派的问题 C.徒有虚名的问题 D.士人难参政的问题
4.《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说“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出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 )
A.注重恩荫 B.多元选拔 C.公平竞争 D.科举考试
5.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规定:“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出当时( )
A.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政治 B.地方政府人才匾乏
C.孝子廉吏较少很难荐举 D.察举制度推行不力
6.汉武帝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由此可见汉代孝廉察举制( )
A.员额分配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
B.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普通民众逐步倾斜
C.“孝”“廉”标准不易掌握,实际操作难度大
D.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
7.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