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pt96(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共32张,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实践活动。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实践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会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多角度看问题。
(2)尝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理解问题,学会合作探究。
(3)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探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历史为现实服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外历史和与政治学科的综合渗透,认识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学习马克思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学习巴黎公社战士为了实现理想奋勇斗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组成了历史课程的主要资源,而教学设计首先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备课前,我首先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是:(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马克思”这一名词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却很陌生,或者说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许多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太遥远”、“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二)也有极个别对历史对马克思主义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与教材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共产党宣言》说资本主义所有制已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些论断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与今天的现实社会和世界大局并不合拍,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的迹象,反倒好像越来越充满生机,而共产主义运动却随着苏联的解体陷入了低潮。面对同一班级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几乎处于两极的认知水平,如何设计此课,真的成了巨大的难题。我本着因材施教原则,既要对学生普及基本的历史知识,又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学生不会产生思维兴趣,也就不能理解《共产党宣言》,不能理解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不能理解工业革命后欧洲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事实上,他们还会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以为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