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0道小题,约7830字。
桂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2. 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据此推断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3.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A.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B.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
4. 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叙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这一做法反映了
A.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理学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C. 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D.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
5.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宣布接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到了1924年,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则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
6.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B.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7.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8.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品;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9.雍正皇帝曾说:“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下列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解读有误的是
A.最早提出者是商鞅 B.用法律手段强行推进
C.具有端正民风的目的 D.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III”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面实施经济调整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