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有27道题,约6980个字。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2.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3.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4.《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5.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6.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7.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8.《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材料反映的是
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
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