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53道小题,约8060字。答案扫描。
2015 -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在(非选择题)两祁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仝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
A. 铁农具在农业也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 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 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铁犁农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2.南宋诗人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3.明朝中后期肩,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 手工业逐渐成为主导
4.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入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6.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恶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7.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
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 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8. 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丁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
9.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