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650字。
一、选择题
1.(2015•曲阜一中月考)2014年1~10月,中国与18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共40多起、涉及近100亿美元总额的贸易摩擦,这客观上体现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及市场化经营的现实。与中国“走向世界”及“市场化经营”相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
A.1978、1992 B.1978、1984
C.1984、1997 D.1984、2001
解析:“走向世界”与“市场化经济”分别对应中国对外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答案为A。
答案:A
2.(上海市卢湾区2015届高三模拟,24)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
A.对外开放和对内交流
B.技术革新和对外交流
C.对外开放和对内辐射
D.管理革新和引进外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特区的作用。一方面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另一方面,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因而具有对内辐射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3.(苏州市五市四区2015届高三期中,14)2010年9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与近代史上江苏南京、镇江、苏州等地的开放相比,现在的对外开放主要的不同是( )
A.开放地区与其他地区政策不同
B.主动开放
C.经济特区都临海而非沿江地区
D.外商来华创办的企业
解析:改革开放与近代被迫开放有较大的区别:第一次是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强行迫使中国对外开放,第二次则是中国政府主动打开国门,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开放。第一次开放时,清政府经济基础薄弱,不存在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能是西方商品大肆进入中国、冲击中国的传统生产行业;第二次时,新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际贸易中有自己的优势。第一次开放,西方国家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的目的就是大量倾销商品;第二次不但使进口商品丰富了,而且还伴随着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各个方面的引进,有助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改革开放是主动开放。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