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六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3小题,约8050字。
厦门六中2014—2015学年 上学期 高二期中考试
历 史(文科) 试 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40题,每题2分 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宗法制适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3.“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4.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
5.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
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B.相权分立制衡
C.削弱了相权 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
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质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7.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8. 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