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2小题,约7010字。
山大附中2013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3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
(时间:80分钟;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古、近代史)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
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由此可见
A.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B.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D.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5.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B.唐代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
7.《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 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上述记载,最能说明
A.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 B.中国古代气候的变化
C.政府对竹子管理的重视 D.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8.《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风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
A.唐代政治的民主进步性 B.决策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C.统治之道贵在外儒内法 D.君主专制政令不够通达
9.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