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华侨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8月测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4小题,约3850字。
广东省信宜市华侨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8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请把答案填入后面表格。
1. 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
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
是联结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客家人重视修订族谱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古代宗法制的影响B.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C.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D.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3.《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
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
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
A.广泛使用铁器B.农业非常落后C.重视精耕细作D.自然灾害严重
4.《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
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5.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
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6.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7.(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
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
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8.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
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
9.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
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0.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