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2010级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6470字。
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2010级历史试题
命题:陈治全 审题:唐翠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2.梭伦改革时期有两位雅典公民因经济纠纷打官司,以下对解决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向贵族法庭提起上诉 ② 向民众法庭提起上诉
③案件先由陪审员审查 ④法官判决后就立即生效
A.①③ B.②③ C. ①④ D.②④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特点是 ( )
A.外来移民不能担任官职 B.外来移民按财产分享政治权利
C.促进了本国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4.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5.《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6.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7.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8.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孝文帝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9.《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上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 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 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 政局动荡
11.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12.以下对王安石实行“市易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 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 ② 反映北宋重农抑商政策
③ 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④ 保护了大商人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