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一中2011-2012年度浚县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5题,约7810字。
2011-2012年度浚县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申利峰 审核:邢素霞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摔题)两部分,共1OO分。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说周人先祖公:“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以上材料说明
A.农耕社会重视农业就能得天下 B.重视农业是夏周兴起的重要因素
C.夏周为重农抑商政策之滥觞 D.农耕社会帝王亲耕垂范才能兴国
2、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班固这两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D.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3、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当农民生产失调、生计无着之时,转而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4、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关于其经济发展不正确的是
A.江浙地区犁耕技术后来居上 B.可见到精美瓷器青瓷、白瓷、唐三彩
C.海上陆路两条丝路均有拓展 D.凭票异地取款的金融业务形式出现
5、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这现象表明: ( )
A.宋代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君主制制度强化
6、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7、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交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B. 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 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