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题,约4690字。
河南省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体现出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家天下”:( )
A.代表了先进阶级 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C.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D.是封建时代开始的标志
2.商朝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一大 特点:(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3.《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4.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士 D.士
5.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的大宗的是:( )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6.秦《峄山石刻》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占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秦始皇针对这一问题,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 )
A.修筑长城,进行移民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 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大郡称守,小郡称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 可以世袭 B.掌握南海郡的军事
C.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D.拥有一块封地
8.西汉时“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增强 B.监察机构的完善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选官制度的变化
9.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削藩 B.平定“七国之乱”
C.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D.颁布“推恩令”
10.现今各国注重廉政建设,官员的清廉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各州部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加强对中央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D.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1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2.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13.假如你是唐太宗时的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出兵防御的政令,接下来你应该:( )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发兵 D.交内阁处理
14.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取寒门庶族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16.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后来历代沿用。这个王朝和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汉朝分封诸侯建立王国 B.宋朝大力削弱地方权力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7.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成祖:( )
A.设立内阁制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8.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最主要体现在:( )
A.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