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5题,约6780字。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 二 历 史 试 卷 201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选项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废丞相、设内阁 C.实行宗法制 D.设军机处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丞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 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废丞相造成了皇权不断强化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政府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形成了专制集权的社会
3.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故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所依据的标准最早是何时产生的?
A.春秋战国 B.两汉 C.魏晋 D.隋唐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这段话实际否定的是
A.西周时期形成的分封制 B.秦朝建立的郡县制
C.统一货币的制度 D.西汉郡国并行制
5.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最能说明该材料中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是
A.列强侵略是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材料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6.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战役的胜利:“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候罢了。”作者的观点是
A.中国人的抵抗毫无作用 B.台儿庄战役不能改变会战全局
C.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有限 D.作者是亲日的汉奸
7.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从1860年开始的40年是中国革命明显的孕育时期”这说明这一时期对革命有着重要正面推动的因素已经出现,这些因素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 ②社会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启蒙
③清政府腐败统治下阶级矛盾的加深 ④外国侵略不断加重下民族矛盾的激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8.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