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一中201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2小题,约4900字。
河南省济源一中201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
命题人:曹卜华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的统治时间都不长 B. 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2.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移转”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 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
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 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
3.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记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记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春秋笔法”。这表明
A.文字史实总带有主观因素 B.写史者总对战争杀人津津乐道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D.非实迹史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4.史学家钱穆认为“新军国”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共同后果,“新军国”的主要特点是
A.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B.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封建经济
C.加强军事力量,推行“尊王攘夷” D.新旧制度交替,促进富国强兵
5.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农夫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6.《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东汉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埋亲儿,却因此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人性善良的曲解
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7.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近代西欧新航路的开辟
A.都改变了世界经济贸易格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都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D.都体现了强烈的传教精神
8.通过下列徐州出土的汉朝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开始使用曲辕犁耕作 B.牛耕已在淮河流域出现
C.汉朝绘画理论已经成熟 D.棉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
9.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所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