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80字。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
[课 时]第 12 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纲要求]
识记层次:①了解开国大典的史实;知道西藏和平解放;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③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⑤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⑥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考点导学]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②主要内容: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d.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e.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土地改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时间:1950年-1952年
③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⑤意义:a.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c.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7、三大改造
①内容
a.对农业的改造:农民个体分散的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它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b.对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②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评价: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产生:“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为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而开展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同时,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造成“共产”风。这就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开来。
②结果: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③产生原因:党对如何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清;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④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