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中国戊戌变法》练习试卷(4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练习(打包4套)北师大版选修1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1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20181022464.doc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20181022465.doc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3戊戌变法的失败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20181022466.doc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阶段质量评估北师大版选修120181022467.doc
第九章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进行资本输出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控制中国海关和其他税收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解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在对华进行商品输出的同时,也加紧了资本输出。B、C、D三项是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具体表现。
答案:A
2.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注意关键词“当时”,从材料看,“当时”指的是19世纪末维新变法时期。“中体西用”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的主张,“民主与科学”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均可排除。
答案:B
3.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的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此后,随着国内学会、学堂、报馆等的大量出现,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答案:C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B
5.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的著作是( )
A.《变法通议》 B.《孔子改制考》
C.《天演论》 D.《仁学》
解析:A项是梁启超的著作,B项是康有为的著作,C项是严复的译著,D项是谭嗣同的著作。
答案:B
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第九章 第二节 百日维新
一、选择题
1.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条件是( )
A.严重的民族危机 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 D.社会矛盾的加剧
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代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B
2.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
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官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外务部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书并未涉及设立议院和制定宪法等内容,设立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A
3.戊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这主要表现在( )
A.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解析:维新派的政治愿望即参与政权,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戊戌新政使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答案:A
4.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解析:从材料中“大小官僚”“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判断是撤并闲散机构和裁汰冗员,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B
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①②④项使顽固势力丢官、失去特权,直接触犯了他们的利益;③项八股取士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一种方式,废除八股就动摇了其思想基础,也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⑤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没有危及官僚的当前利益。
答案:A
6.“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逮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理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①项为政治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含有①项的A、C、D三项。
答案:B
7.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第九章 第三节 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选择题
1.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顽固派的反对而损害自身利益,大都反对变法维新,这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B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该段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答案:B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解析:“184条”体现了变法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体现了变法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体现了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C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解析:材料表明谭嗣同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
答案:A
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可以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之路
解析:A、B、D三项在中国行不通;符合题干“历史经验”的是C项。
答案:C
6.维新变法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