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现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认识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地位。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本课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为基本立意:采用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以黄炎培和毛泽东的周期律对话经历作为整体情景,导入和收尾,引出和整合相关的知识。
(2)通过对数据材料(政协代表统计数据)和教材中的材料(中央人民政府人员组成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得出适当的结论。
(3)通过对《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对比解读,训练比较、归纳、概括材料信息能力。
(4)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运作模式的介绍,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则、优点,进而深化对人大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建设的历史并不熟悉,且这部分内容较枯燥,需要一定的概念解读的抽象思辨能力,且政治性强,因此教师提供材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引用丰富的资料优化学生的课堂体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现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对话激趣
活动1:对话激趣
师:(出示资料)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
师:(背景简介)抗战胜利后,人民期待和平,反对内战。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被共产党人昂扬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向毛提出关于“历史的周期率”问题。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注:两段材料先后放映,老师适当讲解,解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含义。)
师:背景介绍:
设问:1、黄炎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毛泽东怎样回答?
生:……
师:毛泽东说的这条“新路”是怎么走的呢?让我们进一步回到现场,拂去历史的尘沙,先试着还原这条“路径”。
活动意图:“窑洞对”(或“历史周期率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