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71(8份)
- 资源简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共39张PPT).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1).doc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共37张PPT).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doc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课件 (共29张PPT).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课件 (共34张PPT).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课件+课件+说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doc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课件.ppt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
依据: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教法简介
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
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诱与导”
体念情景→“思与探”
变换情景→“用与创”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学生课前收集周总理的外交故事。
3、教师搜集相关材料自制课件。
……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材分析
1: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以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主要内容介绍了从新中国外交的奠定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定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2:教材的两个显著的变化:
(1)删
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格局.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的削弱了.除美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其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活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第四,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新中国对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人民都积极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
(2)突出
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从“开拓外交新局面”这一子目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子目。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节需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课。
首先,原来需要死记硬背的国际环境这一部分删掉,可以解决学生对课本的依赖,改变以往的老师出问题-学生找答案-老师念答案-学生划记号的单一模式,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获取答案。
第二点,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第四点内容团结各国人民删掉,避免让学生产生疑惑到底是要“一边倒”还是要团结全国各国人民。
第三点,单独提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子目。更加突出其是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重点在于此政策对于我国甚至是世界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对指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还原法(借助CA1课件最大化还原历史面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历史资料、画面、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对比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