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39
- 资源简介:
共49张,约2080+5230字。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我们可以引导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争鸣”指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带解析)
一、选择题(10个小题)
1.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的选官制度 ( )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3.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 )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
4.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时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孟子》中有不利于皇权加强的内容
C、朱元璋主张君臣应平等相待 D、朱元璋最反感“君视臣如草芥”的态度
5. “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6. 今天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 )
A、“和而不同”和“仁”的思想 B、民本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7. 韩非认为,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仰仗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