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习题集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0410字。
选修四
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
材料二
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枳极倡导。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7分)
1.(1)特点:借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验;国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或发展混合经济);注意对经济宏观调控(或实行计划经济);关注弱势群体;对国家政权和军队进行民族化改革;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印度统一;(任意1点2分,4点8分)
(2)评价:推动印度近代化进程;具有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进步意义;打击了民族分离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亚非拉地区的团结,冲击了两极格局。(任意1点2分,2点4分) 对内经济政策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承袭英国的特权对英国抱有幻想。(任意1点2分,2点3分)
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抗战胜利一个多月后的重庆,迎来了一位来自北平的客人,他是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在北平被日本人关押三年有余。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是中国的胜利日假期,重庆全城乃至全国各地,游行狂欢。为此,蒋介石特地派专机把司徒雷登从北平接来,让这位曾经与中国同患难共命运的人,也与他关系良好的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第二天,九月四日,重庆还将举行庆祝胜利大会,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同一个场合,也向司徒雷登伸出热情欢迎之手。
——摘编自李辉《司徒雷登与毛泽东的见面》
材料二
作为燕京大学无可争议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司徒雷登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和教育史上都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今天再来认真思考和总结。不过,司徒雷登在国内之所以妇孺皆知,却不完全是因为他创办燕京大学的经历,更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因为创办燕京大学而在国际上获得极大声誉,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做了美国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也正因为大使生涯,司徒雷登在国共之争结束后被取得胜利的中共视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遭到毛泽东无情而又辛辣的讽刺。
——摘编自陈远《难于评价的司徒雷登》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对司徒雷登的不同态度及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司徒雷登在中国的活动做出恰当的评价。(9分)
2.(1)态度:由赞赏认可到否定批判。
背景: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抗争胜利后,国共分歧加大);国际形势的变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对苏冷战)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美国扶蒋反共)。(6分)
(2)评价:抗战前创办燕京大学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抗战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而积极奔走,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结束后,助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站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对立面。(9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