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一部分模块一第一步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doc
第一部分模块一第一步专题二课时提升训练.doc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荀子•富国》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生产力水平高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解析:选D。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努力增加土地肥力。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目的,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故B项错误;材料与“女织”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2015•济南二模)《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据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解析:选B。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史料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故D项错误。
3.(2015•江西高中盟校一模)有人描述:汉口不仅为湖北一地之咽喉,云、贵、川、桂、湘诸地之货皆于此转输东下,成为当时天下“四聚”之一。此处有关汉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时代背景是( )
A.南朝偏安江南局势下的物资转输
B.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
C.两宋时长江中游加速开发的结果
D.明清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分工
解析:选D。据题干情境,两宋时期长江流域加速开发符合史实,但与明清相比较,明清时期不仅加速开发了长江中下游,而且进行了经济分工,因此汉口成为“湖北一地之咽喉”“天下‘四聚’之一”,C项错误,故选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正处于分裂状态,不符合题干信息,故A项错误;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4.(2015•广东东莞一模)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
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解析:选D。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故C项错误。
5.《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