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010字。
第六期第二版史堂热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点精讲:
【知识解析】新中国建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尹德全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上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瞻目。
3、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学法点拨】
新中国建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反映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学习这部分知识,要注意对新中国工业经济体制转变阶段的划分,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了解工业经济体制转变的特定时代背景,把握该阶段经济体制的特征,正确分析评价不同阶段工业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影响。
正确认识建国以来长期推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成败得失。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体制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种体制的弊端便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是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市场经济,其核心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与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相对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包括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的经济化和宏观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同步训练】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不包括()
A.公私合营B.赎买政策C.走集体化道路D.收购政策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