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210字。
一、选择题
1.(2014•上海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明确道德的“仁、义、礼、智”四种规范,提出“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等主张,皆是孟子的理论贡献。
答案:A
2.(山东潍坊三市县2015届高三期中,2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
解析:“仁”是孔子核心政治主张,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答案:B
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
答案:C
4.(2014•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