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思想文化考点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3740字。
《基础夯实与纠错•必修三•中国思想文化•考点33——39 •2013、2》
考点3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限:45分钟 满分:100分 评分: 姓名:
★考点导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
4.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对此解读准确的有
①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②为后世儒家所不及
③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④是反君主专制思想的萌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 B.以德治民 C.施行“仁政” D.“以法为本”
6.《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法制建设 D.礼乐秩序
7.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9.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10.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1. 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④“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董仲舒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