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今中外的思想解放与实践》专项训练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题,约8030字。
第五讲 古今中外的思想解放与实践
一、选择题
1.(2011•北京模拟)在诸子百家中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与“天与人不相胜”观点的思想家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子与庄子 B.荀子与庄子 C.孟子与墨子 D.荀子与韩非子
2.(2011•海淀模拟)下列历史人物,“当举世大乱之时,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且极力推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3.(2011•潍坊模拟)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极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4.(2011•南通模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5.(2011•淮北模拟)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6. (2011•沈阳模拟)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7.(2011•滨州模拟)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 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8.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色诺芬( )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主张将神人性化
9.(2010•苏州模拟)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 )
A.重视农业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工商皆本
10.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在分析世界历史的结构时提出了广为流行的“轴心时代”理论。主要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人类文明由质朴宁静的、神话时代的远古文明进入到人性的、伦理的、理性的时代。中国的孔子和希腊的苏格拉底就生活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对哲学进行了人文主义的阐释 B.对人性做出了“性本善”论断
C.对人生提出“舍利取义”的追求 D.成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11.(2011•江苏四市模拟)15世纪西欧一些地区成立了新式寄宿学校,课程设计围绕着教育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程设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