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试题解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部分。约19190字。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国自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以来,分别于1980年、2001年、2006年、2010年获得4次特别增资,目前在基金组织的实际份额占该组织总份额的6.394%,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列第三位。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
A.对世界金融与贸易走向的影响日益加强
B.对世界金融与贸易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C.对外开放的程度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跃居世界的第一位
【解析】A分析材料,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资金份额不断增加,CD两项与材料无关联;B项说法中国对世界金融与贸易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不能得到反映;本题选A项,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反映了中国对世界金融与贸易走向的影响日益加强。
2.(2011•江苏三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曾有国际舆论评价中国“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评论应该出现于( )
A.1842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2年
【解析】C 从材料“实际开放半个中国”,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应该指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2011•浙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解析】B第①项“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是1992年十四大中的主要词汇;第②项“改革”、“对外开放”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第③项“毛主席” 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应是十一大的报告中;第④项“理论”和“邓小平”应是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据此可以判断出选B项。
4.(2011•皖中名校联合体高三二联)右图EF段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解析】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注意EF段对应的时间是1975年以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因此选择D项。A、B、C三项依次表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1992年的十四大、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内容或意义。答案为D。
5. (2011•山东实验中学一测)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革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B 珠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注意时间(1980年)这个节点。
6.(2011•苏州高三期中考)2010年9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与近代史上江苏南京、镇江、苏州等地的开放相比,现在的对外开放主要的不同是( )
A.开放地区与其他地区政策不同
B.主动开放
C.经济特区都临海而非沿江地区
D.外商来华创办的企业
【解析】B改革开放与近代被迫开放有较大的区别第一次是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强行迫使中国对外开放,第二次则是中国政府主动打开国门,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开放。 第一次开放时,清政府经济基础薄弱,不存在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能是西方商品大肆进入中国、冲击中国的传统生产行业;第二次时,新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际贸易中有自己的优势。第一次开放,西方国家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的目的就是大量倾销商品;第二次不但使进口商品丰富了,而且还伴随着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各个方面的引进,有助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改革开放是主动开放。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